
语音播报
一封来自上海患者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邹济华副院长的由衷赞誉。这份跨越千里的肯定,更如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院在医德医风建设中积淀的深厚底蕴。尤其信中那句“见微知著、杜渐防萌”的行医准则,恰是我院全体医护人员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注脚,深刻诠释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七月的上海,一份体检报告让患者的心瞬间揪紧——右肺12mm结节,性质不明。在上海求医时,医生推测可能是炎症,建议先服消炎药观察;而远在海南的邹济华副院长,仅凭一张CT片便敏锐捕捉到关键细节:“一年间突然长出12mm结节,边缘毛糙,大概率是早期肿瘤,癌细胞还没‘生根’,必须立刻手术!”这份判断,源于他对医学影像的精准解读,更源于数十年临床经验沉淀的“直觉”。当上海复查显示结节未消时,患者毅然选择奔赴海南——邹副院长的笃定,成了患者最坚实的“定心丸”。
患者赴琼求医。初见患者,邹济华副院长没有急于安排检查,而是先仔细翻看带来的报告,又细心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身体弱,别折腾”,一句话便定下了诊疗原则。他当即嘱咐赵正强副主任:“已做的检查结果互认,绝不重复;尽快安排病房和必要检查,争取三天内手术;术后进ICU过渡,体征稳定就转普通病房,少花钱少受罪。”三句叮嘱,句句落在“患者”二字上。不搞不必要的检查,是为减轻患者身体负担;加急安排手术,是为抓住最佳治疗时机;精准规划术后流程,是为兼顾疗效与经济成本。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是“把患者当亲人”的医者温度。
手术台上,考验的是真功夫。患者病灶紧贴右肺胸膜,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不能损伤胸膜;患者体质虚弱,还得尽量减少出血——这要求手术必须“快、准、稳”。邹济华副院长亲自主刀,在助手配合下,迅速定位病灶、精准下刀、细致缝合。短短半小时,手术完成。出血少、创面小、切除净,术后第二天,患者便能下床行走、自主活动。这样的“神速”与“精准”,背后是无数次手术积累的精湛技艺,更是对“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痛苦”的践行。
术后查房时,邹济华副院长与患者聊起“医德医术”。他说,医生就是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要见微知著、杜渐防萌,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负担。这句朴实的话,正是他从医多年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案例,在邹济华副院长的行医历程中并非个例。自2024年履职东方市人民医院以来,他便带领团队勇闯技术“无人区”,成功开展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腔镜胸导管结扎术、胸壁巨大转移瘤切除、腹腔镜游离带蒂大网膜修复支气管胸膜瘘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推动医院胸外科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如今,不仅海南本地患者纷纷求诊,上海、苏州、广州、北京、江西等地的患者也跨越山海慕名而来——在他的引领下,科室从技术攻坚到服务优化全面提质,已然成为区域胸外科领域的标杆力量。
“如此仁心仁术,是患者之福,百姓之幸。”患者感谢信中的这句肺腑之言,恰是邹济华副院长从医之路的生动写照,更折射出我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深厚积淀。于细微处彰显责任担当,于温情中传递医者仁心,于精准间展现技术匠心。这份坚守如点点微芒,汇聚成照亮患者康复之路的星光;这份担当似颗颗种子,扎根土壤滋养出“百姓之幸”的医者荣光。未来,我院将始终以初心为舵、以使命为帆,让仁心与精术在守护生命的实践中相辅相成,持续为一方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东方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胸外科学科带头人。
任 职 经 历
曾任上海市东方医院胸外科主任 、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党委委员、医疗副院长兼心胸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
医 学 专 长
高位食管癌根治、结肠间植食管重建;联合胸、腹腔镜微创食管癌根治术(Ivor- Lewis手术);自发性食管破裂(Boerhaave综合征)快速诊断手术治疗;微创膈食管裂孔疝修复术、胃食管抗返流手术(Nissen手术)。腹腔镜游离带蒂大网膜修复支气管胸膜瘘并慢性脓胸的微创外科治疗。气管肿瘤切除、气管成形、隆突重建;双袖状肺叶切除;T4期肺癌手术治疗;前径路胸顶肿瘤切除(Pancoast瘤);胸腔镜微创肺叶、解剖性肺段、全肺切除。微创漏斗胸、鸡胸矫治术(Nuss手术);手汗症微创治疗。微创纵隔肿瘤切除、胸腺瘤并肌无力等疾病的诊治;胸腔镜下Sparemuscle微创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诊疗。
来源:东方市人民医院订阅号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